大朝阳风景区位于北镇闾山丛中,景点众多。乙未年(2015)冬,蒙山城主人美意,游走几日。虽未及观其全貌,亦可见山川胜迹之一斑。今摭拾三十五景,算作一个人的关键词吧,仅供看官一哂。
一、山城垂柳
一水绕城,二石迎门,三四友人或立或靠或俯身五孔桥上,数那六七八九十株柳,柳如烟,绿似云,哪里数得清楚!罢了,罢了,寻一片阴凉抽烟吃茶去。末了,折一根柳枝做一支柳笛,送给放学的孩子。
二、青山北赡
东南西北,后者为尊。山城背倚群山,前瞰平谷,正应了八卦之上意,实乃风水宝地也!世间应少贪财者,多报恩人,庄主能以青山为养,碧水为乳,造一方福祉于百姓,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。
三、梨花草堂
三间精舍,四方小院,一棵植于清光绪年间的老安梨树,树下青砖铺地,地上石桌石凳……毋庸置疑,这是一个文人雅集的绝好去处,读书,研墨,抚琴,吟诗……远离市井之气,除却轻浮之风,难怪这里还有一个别称:牧心斋。
四、梨花老祖
世人知北镇多梨花,却未必知梨花老祖在大朝阳山城,且为闾山之最。敢情300年前,乾隆爷那会儿即栽此树,如今已是绿荫如盖香雪满天了,游人至此,无不惊叹。乙未仲春,一代大儒李正中老先生欣然命笔题名,想来这树也不仅仅是树了。
五、蟾巢
梨花草堂门前有一水潭,上卧巨石,状如金蟾,清人在石上刻有行书:达观。潭边另立一石,正面刻有隶书:蟾巢。侧面有四句释文,落款为辽西才子黄秋生,颇多趣味,兹照录如下:金蟾梦稳,玉兔思迁。冻杵烂柯,心照不宣。
六、文化老街
百余米的古街铺满数百块废弃的石碾石磨,十几棵枝繁叶茂的古松与老梨交错于街道两侧,街上的房屋均以民国时老北镇的风格复建,衬着一座红白相间的二层洋楼,几十根拴马桩分列在房前、墙脚,更有老井、碾坊、古钟,让人回到过去的时光。据说,这里将成为古玩集市,喜欢淘宝的朋友有福了。
七、老井
井口不大,却深不见底。井台不高,却置了辘轳、石槽、石柱、石梁。以愚之见,凡与石器搭边的地方,定有着古老的故事,让人怀念或忧伤。尽管地球是一个村子,甚至缩到一个小小的触摸屏上,记忆,仍是挥之不去。
八、碾坊
无疑,这是一首古老的歌了,如关牧村的一唱三叹。岁月不饶人也弄人。石头碾子磨,如同石头剪子布一样,早已消逝在往日的风尘里,即使陈列着,在某处,成为一景。
九、碾盘古道
用碾盘和磨盘铺成的街道,确切地说,是采用民间两三百年以来废弃的碾米磨面磨豆腐用的石制碾压工具——数了数,石磨盘400块,石碾盘76块,均按顺序排列成古代铜钱串形状。钱同前,前途无量,自然“钱”途无量,多吗?不多也!
十、千年木门
用三棵千年树龄、直径达2.6米的金丝木原木搭建而成的木门,位于古玩市场正街上。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:千寿门。
十一、御侮亭
这是为纪念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一支队队长于百恩所建。1935年秋季,于百恩率部在该处山口阻击进山扫荡的日伪军,打死打伤敌军17人,赢得胜利。此地多抗联密营。
十二、祖根汤
祖根汤是在闾山祖根峰的岩壁下开凿的汤池,据说此地颇有通玄之灵气,青年男女在此池中泡温泉,能增加受孕概率,故又名“多子泉”。至于汤池名称,君不闻那首百听不厌的歌吗?对,把根留住。
十三、大朝阳寺
大朝阳寺是坐落在闾山南麓弥勒峰下的一座千年古刹,始建于辽太宗时期,传说辽太祖长子、东丹国王耶律倍曾携王妃高美人隐居于此,读书,修行,恋爱。山高月小,林静风轻,苦是苦了些,却远离了山下权势的纷争。明万历年间,辽东总兵李成梁亦陪爱妾五夫人来此拜谒,求子应验,于是大兴土木,扩建寺院,一时香火萦绕,名噪四方。抗战时期,此地被日寇焚毁殆尽。今天,我们所看到的乃是近年信众重修的结果。供奉在大雄宝殿内的三尊石佛依然慈眉善目,注视你我。
十四、双蟾护宝
两座巨石横亘在山路旁,酷似两只金蟾在窃窃私语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会给人诸多想象。只要想象是美好的,就容不得不点个赞!
十五、石缘精舍
一个把石头盖进房子里的房子,一个碧水萦绕、金鱼游泳的所在,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想象——是的,它叫“石缘精舍。”精舍,自然雅致,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“缘”字。石头无语真君子,说的是石头,又不都是石头。
十六、张学良题壁
张学良晚年移居海外,思乡之情日重,就给张大千写了一封信,描述记忆中的闾山胜境,请大千先生画一幅《医巫闾山图》。此画现藏于张学良女儿张闾瑛在美国的寓所,我们无缘见到,那么就看看张学良的这封信吧。此信依样刻于大朝阳山城照壁之上,有兴趣的朋友可往观之。
十七、三圣祠
谚云:“北地多狐仙,家家皆有之。”供奉狐仙在东北民间可谓历史悠久,流传广泛,如北镇城内南北大街上的鼓楼里就供奉着狐仙,游人至此多要拜一拜。大朝阳山城的后山,亦有一个神秘的所在——三圣祠,据说也是供奉狐仙的。只是门窗紧闭,未见另外二圣为何物。
十八、闾韵辽风
只要你置身大朝阳山城中,文化元素就无处不在,众多的名家石刻即是其一。张仃、杨仁恺、李正中、宋雨桂、黄秋生等不一而足。这些墨宝不仅提升了山城的文化品位,亦将为后世所留存,比如这个刻在大石头上的鲜红字迹——闾韵辽风,就是著名书画家宋雨桂所题。
十九、月牙洞
走过三清观上院与十八磴,再向西北行六七百米,北望可见一依山巨石,石中间有宽约一米五的巨大石缝,石缝底部,有一长约50厘米、宽约20厘米的透亮石洞,状如月牙,故名。清晨,阳光从石缝背部穿过大石缝,如梦似幻,着迷得紧。
二十、松花汤泉
大朝阳有着百亩黑油松林,松花汤泉即在松花林下,不难想象,水汽缓缓蒸腾之中,松花纷纷落于池内之时,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曼妙情境!反正我是醉了。
二十一、山林汤泉
顾名思义,汤泉在山林中——这还用说!只是别被熊瞎子偷去衣服就好,享受是有代价的。
二十二、云栈通幽
那些用松木桦木或是其他什么木料制成的栈道,冠上“云”字,也就有了诗意——谁不知道曲径通幽呢!栏杆,回廊,座椅,即使刷了漆,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,一种淡淡的木香。走在这样的路上,是要光脚丫子故意踩出咚咚的声响的。
二十三、独占鳌头
鳌是海中神龟,承载天地之灵物。即便只是一种传说,亦引无数人争占其头,乃至状元及第都以此冠名。殊不知天地之大,人如蝼蚁,与其沉浸在虚幻中,不如到大朝阳山间攀上这块巨石,体验一回现实版的独占鳌头。
二十四、白象观海
茫茫林海中突起一块巨石,如白象面对渤海观望,长鼻朗目,清晰可见。面对如此山石奇观,备感大自然造物之神奇。巨象周围分布多个自然景观均十分奇特,会心者当慢慢品味。
二十五、龙爪松
大朝阳山路西北端尽头的高峰之上,有一株千年古松傲然挺立,状如龙爪,故名“龙爪松”。其实,此松高不过三米,但枝干横生向东竟达六七米之遥,树干上层层“龙鳞”仿佛记载着闾山之沧桑,令人肃然起敬。
二十六、闾山林海
万亩天然油松使大朝阳成为一个森林公园,一个绿色的世界,庇护着那些散落其间的庙宇、古塔、民居、田园,置身其间,无论是夜听松涛,还是昼观绿浪,或者只是轻轻地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,就会忘却雾霾为何物。
二十七、福寿石
三清观中院山门,北侧石崖上刻着两个大红字:福寿。落款:陈抟书。关于这两个字的说法有几种,比如多字合一的合体字,也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拆解出多个字,甚至派生出一句话一副对联,云云。正如对哈姆雷特的一千种解读。其实真理常常就在浅显之中,费心劳神往往适得其反。这里要说的倒是,从书法的角度看,这是一种鸟虫书。
二十八、十八磴
十八磴位于三清观上院。有诗云:“闾山十八磴,飞身吕洞宾。不问世间事,专注牡丹情。”据传山洞为吕洞宾开凿,是为修炼之地,原无磴,后人凿磴十八级与洞相连,但仍险不可攀,能达者十有一二。不信,可试试。
二十九、华表松
三清观中院南端,便是20米左右深的崖下深渊。深渊中,数百棵千年古松重重叠叠,千姿百态,其中正对着三清殿正南方向的是一株高大的古松。此松坚挺高耸,遍身“龙鳞”,树干中部无一枝杈,顶端的树冠匀称整齐,西头枝干稍高而长,东头枝干较低且短,恰似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巍峨华表,一派凛然贵气。
三十、群峰叠嶂
“峰岭壁立数百丈,苍山云海荟奇观。”记不清这是谁的诗句了。巍峨的医巫闾山横亘于天地之间,苍茫中透着雄浑,磅礴里蕴着神奇,难怪被列为“东北第一名山”,历代咏者无数。
三十一、三清观中院
三清观中院地处大朝阳景区的中心位置,四周群峰环抱,巨石嶙峋,千年古松遮天蔽日。在苍茫的林海之中,有一座高50多米、宽近百米的悬崖峭壁坐北朝南,犹如一道天然屏风,三清观中院就坐落在石壁脚下的这块风水宝地之中。此院始建于明朝,原有三清殿、斗姆殿,殿宇为硬山式木架结构,可惜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被全部毁坏。现在的三清观中院,是在原三清观遗址基础上重建而成,其建筑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原三清观的面貌。
三十二、大朝阳摩崖石刻群
三清观下院东百米处,有一座3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面西而立,石崖上有好几组古代留下来的摩崖石刻清晰可见,其中“大朝阳”“三清观”“青龙泉”几组字最为醒目,足可视为大朝阳景区之主要标志。另有仙鹤、神鹿、犀牛、花卉、渔翁、山石、瀑布等图案,均含祈福降祥之意,十分珍贵。
三十三、犀牛望月
大朝阳摩崖石刻群中,最突出的当数犀牛望月图。一头老牛刻在整个一块大石上,而一钩弯月则在牛头上面的另一块石壁上,呈遥遥相对之画境。众所周知,道家以牛为神兽,老子就曾骑牛过函谷关,而作为百姓人家,牛又何尝不是忠厚老实的朋友!
三十四、闾山杜鹃花
当春天来临的时候,漫山遍野一定是花的海洋,其占尽风光的当属姹紫嫣红的杜鹃花,又以闾山杜鹃为胜。这,无须饶舌。
三十五、双猪对语
大朝阳三清观下院附近,林中山路东侧路边,一块百米见方的开阔地之间,突然兀立两座巨石,恰似一对门神,守卫着通往三清观中院的必经之路,就像是专门保护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这三座尊神。如果说这样比喻有些牵强的话,那么,就想象它们是王小波笔下特立独行的猪吧,只因它们过于淘气,而被定身于此,相望无语。